11月24日(星期一)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人类试辣时代终结?中国科学家造出“电子舌”,辣度一测便知
华东理工大学团队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ACS传感器》(ACS Sensors)发表最新研究,成功研发一款能精准测评辣度的凝胶基“人工舌”。这款设备可准确测量从甜椒到四川朝天椒等各种食物的辣度水平,为食品行业提供了客观、统一的辣度标准。
辣度量化一直是食品工业的痛点。虽然人工舌头技术此前已能检测多种味觉,但这项研究首次实现了对辣度的精确量化。研究灵感源自“牛奶解辣”的生活常识——牛奶蛋白能与辣椒素结合,缓解灼烧感。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奶粉、丙烯酸和氯化胆碱制成特殊凝胶。当辣椒素与凝胶中的牛奶蛋白结合,会形成大分子复合物,阻碍离子流动,导致电导率下降。通过测量电流变化,设备能将辣度精准量化为0-70的等级。
为验证设备可靠性,研究人员选取八种常见辛辣食材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电子舌”的辣度排序与专业品尝员的评价高度一致。这意味着食品企业未来可能采用该设备进行标准化质量控制,避免主观品尝的个体差异和健康风险。
业界专家认为,这项技术有望推动辣度标准化进程。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便携版本,以替代目前笨重的实验设备。若成功,未来或可出现口袋式辣度检测仪,让消费者轻松识别食物辣度。
随着人工智能与传感技术的融合,“电子舌”不仅将改变食品工业的质量控制方式,更可能重塑我们对味觉的认知与测量标准。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全球碳排放拐点已现!中国清洁能源狂飙正在改写气候格局
最新数据表明,人类气候史可能正迎来决定性转折——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曲线即将由上升转向平稳甚至下降。这一历史性变化的背后,是中国清洁能源的超预期爆发。
过去十年间,全球碳排放峰值始终“差临门一脚”。尽管欧美国家早已达峰,但中国持续增长的排放量一直支撑着全球曲线。分析显示,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全球近九成排放增长源自中国。这意味着,中国何时达峰,全球就何时企稳。
转折时刻正在逼近。中国去年投入6250亿美元布局清洁能源,今年仍在加码。更关键的是,这些投入已形成实质替代:光伏装机呈指数增长,今年上半年新增光伏发电量已满足全国全部新增用电需求。电动汽车普及速度更令人瞠目——月销百万辆,包揽全球过半产量。
这不仅是量的突破,更是系统性质变。配套的电网升级和储能建设正在补齐最后短板。美国斯坦福大学专家评价:“中国正在发生的能源转型几乎超出想象。”
环保监测机构Climate TRACE通过卫星+AI的新方法捕捉到这一变化。尽管传统能源统计方法存在滞后,但多源数据交叉验证表明,这次的变化具有坚实基底。
从科学史看,碳排放核算始于1970年代的奠基性工作,经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系统化,如今已形成多机构并行的监测网络。每个时代的科学家都在用更精密的方法追踪这场关乎文明存亡的排放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