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话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华为云的加法和减法
16个月前,华为开始在公有云市场进行的连番操作,在业界引发了轰动。
2017年3月,华为时任轮值CEO徐直军在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强力投资公有云,成立Cloud BU。同年8月,华为总裁任正非签发了一份“关于Cloud BU组织变动的通知”,负责公有云业务的Cloud BU成为华为集团下的一级部门,在地位上仅此于华为的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1个月之后,在华为的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宣布要成为全球的5朵云之一。
徐直军去年在名为《拥抱公有云,共建云生态》的演讲中宣布华为将强力投资公有云
震动形成的回响,一半是“海水”,担心源自华为来这个市场太晚,在公有云领域,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都已经出现了比较明确的领先者阵营,质疑者的疑问是:格局真的还会有大变化么?另外一半的回响是“火焰”热捧,因为过去的经验证明,华为从来不怕激烈竞争,也不怕是后来者,反而是反超的经验十足。
7月初,正值Cloud BU成立一年的当口,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和我们的交谈中,给出了华为自己对公有云业务的阶段性评价,“我们对Cloud BU这个部门的绩效评价很高的,因为华为云在公有云这个市场的存在感已经建立起来了,不管是从渠道、媒体,还是来自客户的感知和购买”,华为已经正式参与到这公有云棋局当中。
业务加法公式:“技术能力+输出能力+服务能力”
从无到有是开始,但从大到强才是重点。华为后来居上的凭借在哪里?从徐直军的言谈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华为认为其不是平地起高楼做公有云,而是在做加法——两个加法。
第一个加法是业务的加法。
“在公有云上面,本质上华为云在华为掌握的技术上增加了运营系统,让企业购买云服务非常方便、简单;再又增加运维系统,让用户有任何问题可以得到快速响应”,徐直军总结道。这个体系可以总结为这样一个公式——华为云=华为ICT能力+运维系统+运营系统,也就是技术能力+输出能力+服务能力。而在这个公式当中,输出和服务两项是新增的,另外一项华为ICT能力,则是既有能力。当然,这是相对重要的既有能力,也是华为有自信的既有能力,来自过去30年来在这个领域的长期积累,用徐直军的话说:“本身就做的扎实”。
在去年的合作伙伴生态大会上,徐直军就曾对华为云化的技术能力做了一一例举,包括软件开发能力、企业IT应用开发能力、语音与视频通讯能力、视频能力等等。
比如在视频方面:华为一直专注视频和通讯领域,在这个领域构筑了大量的能力,华为要把视频能力、通讯能力全部API和SDK化,使得广大合作伙伴能够基于这些能力快速开发应用,快速响应需求,大幅度降低合作伙伴开发应用的工作量。
在软件开发领域:华为多年积累了前沿开发理念和软件开发实践和多年先进开发工具,把它们全部云化之后,使得软件开发企业、软件开发者能够在软件端到端的开发过程中,华为云DevCloud就能高效、高质量地把软件开发出来。当然,技术永远需要更新。到了2018年,华为云的技术组合中又多了面向企业的人工智能服务——华为云EI(企业智能),也增加了面向区块链服务的BCS(Blockchain Service)。
徐直军用荣耀手机来举例说明这种加法关系,“荣耀是华为智能终端业务在线去面向客户的一种方式,我们叫做互联网品牌”。华为认为传统渠道是一种模式,在线也是一种模式,所以单独做一个荣耀品牌,用线上满足消费者需求,让消费者通过线上买到荣耀手机。事实证明,这个尝试是成功的。
“而华为云就是另外一个荣耀,原来企业客户是点对点线下购买我们的服务器、存储、计算能力,华为云就是用在线方式把我们30多年打造的基础设施,提供给企业客户。”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荣耀,更多的是说明业务的商业模式,而非把在业务比重上把华为云等同于荣耀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