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梁建章:别让过度的防疫措施毁掉中国经济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到2月15日24时为止,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连续12天下降,从2月3日的新增890例下降到2月15日的新增166例。
这一下降趋势预示着,湖北以外地区疫情可控。在2月15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除了表示湖北以外其他省份疫情出现明显的积极向好变化之外,还专门提到,在抓好疫情防控和病例救治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实际上,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关心和担心的方向,千万不能让那些基于过度恐慌而采取的过度的隔离措施毁了中国经济。
面对疫情,各地目前都采取了严防死守的态度,应当说,其中很多付出都是必要且可敬的。但是,在防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过激的做法,那就是将所有外来或者有过旅行经历的人都当作洪水猛兽。至于对此采取的隔离措施,也呈现出从上到下层层加码的趋势。
比如,市政府可能仅仅要求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员进行隔离,但是到了小区那里,居委会和物业却要求凡是有过旅行经历的人员一律自我隔离14天。而且为了确保这种加码后的措施能够得到执行,各小区还纷纷推出了临时通行证、出入证和宵禁等措施。在看似保障生命安全的同时,却让整个社会付出了近乎瘫痪的沉重代价。比如,一位出差到几个城市的员工在甲地被隔离了14天,到乙地后又被隔离了14天,到丙地后还要被隔离14天,如果每到一地都要被隔离14天,那么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了。
当然,生命安全的确应当得到最高等级的重视,相信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初衷也都是善良的。但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疾病,并不仅仅是新冠肺炎。已经有媒体报道说,由于受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一些癌症患者和艾滋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且,付出这些代价到底换来了什么?
比如,在目前已经确诊的几万名患者中,有多少是从非疫情严重地区回家后并在隔离期被确诊的?各位不妨搜索一下各自居住地的相关新闻,答案或许会完全颠覆你的既有猜想。至少从目前已经报道的内容来说,绝大多数病例都有疫情严重地区的居住史或旅行史,相比之下,从某个非疫情严重地区返回居住地,然后在14天隔离期内被确诊,这样的例子可谓少之又少。
或许有人还是会说,哪怕只有少之又少的可能性,也必须全力确保零风险。这样的想法,在理念上或许是正确的,但实践中却忽略了社会成本的因素。要知道,为了确保这样的零风险,全国可能有数以千万甚至亿计的旅客必须接受14天的隔离期,无论对个人、企业还是整个社会都会构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始终认为,建立在数据分析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分级隔离措施,才是当下更能在疫情防治和恢复秩序之间形成平衡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