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双减”被“一刀切”念歪了经
发表于2021-10-12 11:10:22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坊间普遍认为,能否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是其能否贯彻执行的一大关键因素。

  “教育焦虑”是当下中国社会一大顽疾,这也是促成校外培训“爆火”的根源所系。习惯了被裹挟着奔跑之后,突然被喊停,很多人担心家长们一时之间会不适应,进而影响“双减”的推进。

  高兴之余,也必须看到,依然有部分家长持观望乃至否定态度。虽然比例并不高,但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化解,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家长们固然“卷”得很累,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力度,真正做到“双减”,但对于是否真的能减负,不少家长还要等待实践验证。应该看到,这种矛盾心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调查显示,依然有2.3%的受访家长决定给孩子报名一对一私教,1.8%的受访家长表示会攒班请老师授课。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人在“加餐”,就难免会引发其他人跟风,其后果可想而知。

  一方面,学校要遵循教育部推进“双减”工作的统一部署,规范设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和辅导,当好家长们的灵魂导师,通过引导家长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育规律,解开家长的心结,懂得自己的职责是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另一方面,落实“双减”的过程中必须把工作做细做实,充分考虑个性化需求,切不可搞“一刀切”。事实上,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

  近日,就有家长在人民网投诉“延时课为什么不用来做家庭作业”,引发了热议。不止于此,还有些地方在推行课后服务时,为了工作“方便”,罔顾相关部门一再强调的“自愿”原则,要求所有孩子必须全部参加。全员参与之后,因为学校场地等限制,孩子们基本上只能坐在教室里做作业,很难有参加兴趣活动的机会。小学生在校时间将近10小时,而且基本上都是在教室里,家长们怨声载道。

  “双减”的初衷是给孩子和家长减负,如果“一刀切”适得其反,并制造新的焦虑,还能赢得家长们的支持吗?即便支持“双减”的家长,遭遇这种不讲人性化的“一刀切”做法,恐怕也会滋生不一样的念头。“双减”的好经,绝不能被“一刀切”念歪喽。  赵婧同

投稿:lukejiwang@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