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上班刷脸打卡,工作时刷脸打卡手机、笔记本电脑,午饭时刷脸支付,出差住酒店也得刷脸登记,甚至上公厕取厕纸都要刷脸,想扫二维码都没有那个功能,这张老脸越刷越多,但总感觉哪不对劲,有一种被强制刷脸绑架了的感觉。”有网友感慨到。
确实,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看一眼摄像头,“叮”的一声就可以完成支付、打卡、登记等需求,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社交,但是这些刷脸软件的技术真的过关吗?我们的人脸信息真的还好吗?
人脸识别技术看似“高大上”,但同样也存在信息滥用和丢失的风险,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客户端也必须要对人脸信息进到严格保管的责任和义务,各个商业主体完全可以同时支持二维码扫码功能,这也是对用户个人信息的尊重和保护。
目前,刷脸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场所强制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造成诸多争议和投诉;二是信息采集技术良莠不齐,让人为之担忧,有些快递公司上线该功能后发现漏洞较大,甚至利用照片也能取快递,便下线该功能;三是信息安全管理隐患,这也是大家最担心的,密码错了可以改,我的人脸信息都被泄露了,难道要去“换脸”吗?
笔者认为,虽然刷脸尤其独特的优势,但在人脸信息采集和保护规定还未明确绝的情况下,绝不能强制普遍应用,尤其是商业领域,更增加了信息滥用和丢失的风险,更加危险的是,人脸信息定位更加精准,给个人隐私带来的侵害也随之增加。所以,首先要跟上脚步的就是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不能让法律“空白期”成为违法犯罪的滋生地,需要制定详细的清单,何种类型的主体允许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达到何种要求的软件才有资格运行该技术等等。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主动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主动询问是否有其他方式,能不刷脸就不刷脸,遇到强制措施时立即举报。张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