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浏览购物网站的时候,推送的内容,往往是不久前搜索过或者符合自己喜好的样式,甚至连网页窗口弹出的广告也可能和近期搜索记录相关,这便网络足迹被追踪的结果。
网络追踪技术是一种用于记住和识别过往网站访问痕迹的技术,通过解读用户在上网过程中留下的电子踪迹,搜集用户的相应信息。(7.21科技日报)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追踪可以让平台更加了解用户的个人喜好与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能让用户最大可能的接收需要的信息,长期吸引用户实现盈利。
然而这项技术亦正亦邪,有时候追踪的信息可能不止是购买的商品,甚至用户的身份证、人脸信息、手机号、银行卡等等私密信息会被一同收集,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近年来,不少“贩卖人脸信息”、“打包销售手机号”等泄露隐私的案例出现在我们身边。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就像在互联网世界里“裸奔”,会给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及时介入。“互联网+追踪技术”本身就是一项新兴事物,相关方面的法律规范还有一定的滞后性,司法部门应尽快健全网络信息安全法律,用法律对技术的使用提出约束与规范,明确个人信息数据的使用范围。监管部门应多做排查,严厉打击泄露隐私的行为,严禁随意出售用户个人信息;对在网络交易平台中恶意侵犯、泄露隐私的行为给予处罚;增设举报渠道,全网进行监督。
其次互联网企业要有责任意识。企业不可盲目追求盈利,要对用户隐私负责。一方面开发平台对采集的用户的信息做好保护,严谨流传与售卖。另一方面加大对网络技术安全的投入,不断优化网络追踪技术的各项功能。
最后用户也要强化保护意识,利用在正规的网购平台、浏览器等,设置好隐私保护,不随意上传身份证、手机号信息,同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遇到隐私被侵犯时,给予重视并及时向相关平台举报。齐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