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需多方保驾护航
发表于2020-07-15 17:40:50

  “要的话五毛一张打包带走,总共两万套,不议价。”一位卖家用微信语音对记者说。同时还发来两套手持身份证的人脸照片截图。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网络黑产从业者利用电商平台,批量倒卖非法获取的人脸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网络工具及教程。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人脸信息有可能被用于虚假注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在大数据时代,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互联网公司的触手,人们的工作日程、活动轨迹、搜索记录、消费习惯、常去的地点、收货地址等都被成千上万只眼睛观察、记录、分析。个人信息保护是维护个人隐私权的关键,然而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信息被泄露、汇总、交易、利用,甚至去做一些违法的事情。发展科技的初衷本是创新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然而资本有逐利性,市场具有自发性,用道德约束它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合力才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公众提高防范意识,增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免疫力”。一是应自觉减少在网络中暴露个人信息。例如主动销毁快递单上面的个人信息;减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或家人的照片、身份证号等敏感的个人信息;二是要仔细阅读涉及隐私的声明,查阅用户服务协议,管理各项软件系统权限,及时关掉录像、录音等易泄露个人信息的权限,尽量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输入个人信息。三是要在生活中养成保护个人信息的习惯。比如及时删除网络浏览记录;在电脑和手机上安装杀毒软件;不轻易安装不明软件;提高设置密码的安全强度,并定时更换密码。

  政府从严从快执法,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火墙”。从陈春秀、王丽丽被人盗用信息顶替上大学事件的处理结果来看,只有从严从快的严格执法,才能真正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威慑力。再具体执行上,要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时监控,及时受理网络反映的个人信息泄露的举报案件,各单位各部门完善信息保密制度,完备信息保密设施,对信息泄露人员严厉问责,严肃追责,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打击盗用个人信息的执法环境。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勒紧个人信息安全的“紧箍咒”。一是要明确隐私权是独立的人格权利,规定隐私权的含义和保护范围,提高群众对隐私权的重视程度;二是完善并明确个人隐私权的侵权方式和侵权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针对例如冒名顶替上大学、企业盗用信息虚开个人工资偷税漏税等新情况要及时填补法律空白。三是制定专门的数据信息应用法规。要规范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法人使用个人信息的权限,时限,以及具体使用和保护的措施。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个人信息安全不容忽视,只有我们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扎好制度和法律的“笼子”,才能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创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李畅

投稿:lukejiwang@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