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年人“撞”上了智能手机
近日,在浙江台州,一老人因不会用智能手机没有健康码,多次乘车被拒,无奈之下,徒步走到浙江,已经走了半个多月。老人的勇气和毅力,令人钦佩。但“多次乘车被拒”的情节,却又让我们感到羞耻。
类似的老人并不是孤例。此前,在黑龙江五大连池,一老人进入小区办事,因使用老年机无法扫健康码,与防疫人员发生口角后互殴。
手机,在现如今已成为人们手边不可或缺的工具。扫码付钱、出行健康码、养老生存认证、手机导航……无处不用到手机,可谓“手机在手,畅行天下”。
但是,当老年人“撞”上了智能手机,问题就来了一是没有,二是即使有了也不会用。当下北京的疫情又出现了,每个卡点都在要求出示健康码时,我们似乎有意无意间忽略了,还有一批人,他们无法出示。他们有的只会使用老年机,有的压根就没有手机,当他们不得不出行的时候,就会遇到与防疫措施格格不入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政策充分展现出灵活性和人性化。
世上本没有健康码,有了疫情才有了健康码。特殊时期需要特殊政策,可以理解;但是对于特殊人群,也应有特殊的对待。像徒步老人一样的特殊人群,我们不能抛下他们。
再说了,规则都是人制定的,我们的目的是让规则为我所用,而不是被规则束缚。这并不是说,要让政策因人而异,而是可以更加饱满一些,照顾到不同特质的人群,以及由此产生的方方面面。
其实,不仅仅是防疫政策,在诸如购物、乘坐交通工具、预约门票等诸多方面,一些不太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无形中都就被一道墙屏蔽。
不能让技术的进步方便了一部分人,又阻隔了另一部分人。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在每个火车站,几乎都还可以看到人工售票窗口,这不仅是工作需要,也是人文关怀。不抛弃、不放弃少数群体、特殊群体,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少一些“一律”,少一些机械化地执行;多一些主动作为,多一些灵活的人道做法。胡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