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政策应“因地制宜”方能扎根基层
“好运来祝你好运来,好运来带来喜和爱……”在北京海淀区上庄镇西闸村,一听到这熟悉的音乐,村民都知道,收集垃圾的电动三轮车来了,赶紧出去倒垃圾。西闸村通过自己因地制宜想办法,培训垃圾分类指导员,入户检查、宣讲,配备电动三轮车上门回收,垃圾桶周围蚊蝇滋生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并从根本上解决了垃圾分类质量不高的难题,还村庄干净如新。
自2019年以来,垃圾分类不再是一个新鲜话题,“丢垃圾”也不再是一件小事,“侬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虽然让人啼笑皆非,但却让垃圾分类走进了千家万户,切切实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020年,全国各城市都将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制度,你准备好了吗?
一项制度在开始推行之初,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问题不怕,关键是找到破解之法。中国地域辽阔,国情复杂,一城一村管理模式都存在差异,千万不能实行“一刀切”,而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方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河北省邢台市任县围绕破解“垃圾怎么分、怎么处理、怎么运输”的难题,经过实践总结,探索形成了群众认同、易于接受的“双四分”垃圾分类法;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为垃圾分类收集车辆安装上高精度定位终端,俗称“铛铛车”,只需要通过一个小程序,提高了投放效率,为垃圾分类安装上科技的翅膀。
种种事例告诉我们,垃圾分类制度要靠“接地气”的方法和措施方便于民众,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群众认可之后,才能有序顺利的推广下去.苏艳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