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精神为铁路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动力
“信号绿灯,车门锁闭到位,可以开车……”伴随着干脆利落的呼唤应答,虞学阳驾驶的6161次旅客列车缓缓驶出攀枝花站,8个多小时后,这趟车将运行至昆明,结束昆明至攀枝花绿皮“慢火车”的历史。(新华网)
近年来,中国铁路搭乘着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完成了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完美转变,“复兴号”高铁更是成为了中国新时代外交的一张“金名片”。一列列钢铁巨龙在城市之间穿梭,改变了人们心中的时空概念,让“流动中国”的画面更加清晰、更加真实。在这样高铁林立、动车驰骋的时代里,“慢火车”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人们内心记忆深处的情怀,但其艰苦奋斗、敢于拼搏、服务于民的精神却会一直传承下去。
“慢火车”传承的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在新时代交通行业迅速发展的行业下,“慢火车”随与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但为了保障了山区、老区人民群众的基本出行,铁路部门依旧不计成本、按需开行,全程票价仅39.5元,将时代幸福感开进了人民群众的心窝里,种种行动、步步举措生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宗旨,彰显铁路人的使命担当。
“慢火车”秉承的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态度。致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长期以来的工作重点。铁路部门作为运输“先行官”、经济“大动脉”,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慢火车”不仅承担着人民出行重任,也搭建起了城市与山村的桥梁,为经济发展、交流提供了有力条件,切实有效的推动了脱贫攻坚的进程,为今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慢火车”承载的是“民生问题当第一”的温度。山区的特殊地势造成了出行的不便,也导致了当地特产、独特风景如“养在深闺无人知”一般,“慢火车”的开行让山区的特产、美景一一呈现在人眼前,同时也让山区人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腰杆挺了起来。而“慢火车”同时也解决了山区学子的上学难题,成为了家家称赞的“校车”,让学生求学之路更稳、更便捷。
“慢火车”虽不及以前那么“跑火”,但其特有的公益属性、蕴含的时代精神将会潜移默化的扎根在铁路人与旅客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岁月印记。在全面建设现代化交通强国的背景下,“慢火车”的身影虽显得老态龙钟,但其所代表的铁路精神却会像铁道线一般不断延伸,在铁路职工与旅客心中传承落实,为实现“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伟大目标而不断注入强动力。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