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信息泄露,我们都在“裸奔”?
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场所对个人信息登记,这能有效追踪疫情动态、精准防控。律师表示,疫情期间收集个人信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关键问题在于收集之后的存储及使用环节,比如是否妥善保管,是否违法转让等,这也是个人信息保护的关键。4月19日,山东胶州公安发布,疫情期间因泄露6000余人个人身份信息名单,3人被依法行政拘留。该通报引发社会关注,微博平台上,这一话题阅读量超过2.4亿。(来源:5月7日中国青年网)
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信息登记,交通工具、医疗机构、物业公司、银行卡、各类网站及软件都需要进行个人信息登记。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当中,我们的信息登记无疑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为疫情的有效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入社区、车站以及餐饮、商场等公共场所时,扫码通行、登记个人信息已经成为常态,但是信息登记单就摆在门口,来来往往的人都可以随意查看。出于疫情需要,收集个人信息无可厚非,那么收集起来的个人信息是否有人回收管理,对于不需要的信息是否会集中销毁便不得而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早于2月4日便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对疫情期间个人信息的收集做了严格规定,但是对信息如何保存、处理等问题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而如此放任不管的信息收集无疑会增加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会给更多不法分子提供犯罪的机会。据公安部4月15发布的统计数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对1522名网上传播涉疫情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人员进行了治安处罚。
利用大数据收集个人信息有效提升疫情防控效果的同时,个人信息的保护也需要统筹兼顾。各地需完善个人信息收集、存储、销毁链条式的保护机制,把保护个人信息作为打击网络犯罪的有力抓手。此外,公民的个人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韩怡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