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精灵”现身,美好事物在慢慢走回人类社会
4月22日12时许,福建省霞浦县北壁乡四门桥海域惊现两只中华白海豚,白海豚时而跃出海面,有迅速钻入海中,逗留时间近半个小时。在热热闹闹的微博热搜上,可以算是最让人高兴的一条了。
中华白海豚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是检验海洋生态的活指标。粉粉的中华白海豚一出现就能吸引人们的眼球,粉粉嫩嫩的样子就像大熊猫的黑眼圈一样,能萌化人心。可是这样美好的动物,据统计,全国海域范围内不足3000头,是与大熊猫、华南虎同等级的珍稀濒危物种。
白海豚的故事并非孤案。“我国许多海洋生物处于濒危状态,甚至带鱼都有可能变成濒危物种。按照1988年的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2006年评估结果中有400多种濒危动物,如今数量已有明显增加。除了一些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以外,大多数生物都临近灭绝,如大黄鱼、小黄鱼等,情况不容乐观。”从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管理研究的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说。作为一个对海洋动物普通人完全想象不到有一天大小黄鱼也会变成濒危动物。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各种海洋开发活动、大量增加的海洋垃圾和海洋污染、增加的航运船舶、过度捕捞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着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中华白海豚可以说是检验海洋生态的活指标,这次中华白海豚的现身可以说是我国生态治理初见成效的展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生态环境的和谐才是未来,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动物在人类社会现身,美好回归。竺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