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婉婷
企业以盈利为本,本就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但是否容易盈利,却不好说,以滴滴为例,滴滴出行的“重归”背后,却反映出其盈利之道的艰难险阻。
11月6日,滴滴出行“东方再起”,公布最新产品方案,同时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在这7个城市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
一时间,“一刀切”的方法,让滴滴饱受争议,但这方法并不是从考量女性安全问题出发的调整,而是滴滴再三思量后较为方便的盈利办法。就拿其试运营的规则来说,女性只能在早上五点至晚上八点这段时间使用滴滴出行。表面上滴滴公司针对社会讨论的矛盾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调整,将更多关注放在女性安全上,但滴滴通过限制女性时间更阻碍了女性的自由,规避了最严肃的“女性”问题,并没有得到社会好评,反而再次“葬身火场”。
这不是个例,商业性质的企业都是如此,看似为用户带来便利,实际上是在为公司盈利。苹果公司一直以“用户体验至上”的旗号对手机进行设计和升级,但也利用此旗号获得用户的持续性和重复性购买,获得长久的利益;阿里巴巴打着购物狂欢的借口赚取消费者的金钱,用盖楼的花哨规则吸引消费者从各个社交媒体转换到淘宝上消费。商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公司为利益奋斗,盈利是从商者的目的,是企业的天性。
滴滴出行以盈利为首要目标,这是人之常情,但公司是否容易盈利,这却不好说。滴滴盈利困难建立在盈利压力和公司地位之上。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滴滴六年未盈利”的相关文章数不胜数,且不说滴滴六年盈利与否,在经历乐清顺风车事件后,滴滴不仅名声受损,还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下线整改,这期间耽误的赚钱机会可不少。据数据统计,滴滴2018年亏损高达109亿元,近6年合计亏损约390亿元。付出与收获达不到平衡,公司压力随之而来,行业“领头羊”称号的衰落也岌岌可危。
作为行业“旗帜”,滴滴公司身为大规模企业,潜移默化地承担了市场压力,滴滴出行盈利之道遍地荆棘。据资料显示,滴滴顺风车于2015年上线,上线不到2个月已经覆盖了137个城市。两年后,滴滴顺风车日均订单量达到200万,乘客数超过3000万,覆盖城市达到351个。受大量用户青睐,平台预估值也很高,但滴滴欲想达到盈利目的仍“遥不可及”。“我认为今天顺风车远远还没有到它盈利的阶段,我相信不仅仅是对滴滴,对整个行业都是一样的。”滴滴创始人程维曾说道。
前有社会诟病,后有盈利压力,滴滴出行进退维谷。滴滴的全称是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在性质上,滴滴出行不仅是科技公司,以盈利为主,还在公共领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以服务为辅。从“滴血事件”的发生到与滴滴产生的相关热搜、话题乃至种种纠纷说明:企业单靠盈利的态度在市场上行走,人们是不会买帐的。
《人民日报》曾评论,“顺风车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但好的商业模式要赢得商业认同,不仅要价廉,更要物美。顺风车,应该让人顺心”。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人们有密切关系时,企业就不仅是企业,还面向社会和大众,不应该为追逐利益而忘记了社会责任。
针对网友的诟病和谩骂,滴滴在发布试运营的当天又做出规则调整,对所有人的限定时间设定在五点至八点之间,不针对男性和女性。滴滴出行规则调整如此之快,也是为了迎合市场的意见,遵循“客户是上帝”的原则,从而方便快捷地赚取利益。
可见,在社会的浪潮中,人们对滴滴的争议点无非是“安全出行”。只有滴滴选择平衡好盈利和安全出行的矛盾,平息“朝五晚八”规划给人们带来的怒火,才能在盈利的道路上走的平稳踏实。企业以盈利为主没有错,但还得时刻注意技术上的更新换代,时刻留意行业竞争,照顾社会各方面的“不满”和“情绪”。滴滴盈利,道阻且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