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高铁乘客在洗手间里抽烟!14日晚,由西安北站始发至青岛北站的G1857次列车,行驶至胶州附近时被逼停十几分钟,肇事乘客已被乘警控制处理。(《济南时报》 4月14日)
一趟高铁短则十几分钟,长则数个小时,对有“烟瘾”的乘客来说,不抽烟确实会造成身体上的不适应。但是高铁车厢内不间断的文字提示和滚动播放的语音提醒都告知乘客,高铁是全程禁烟的。在高铁上吸烟的“任性”行为,只能明知故犯,漠视了法律存在的表现。
高铁的“禁烟令”从2014年就已经开始实行,但主要以“硬”手段来进行处罚。罚款金额也上升到了2000元,并列入铁路失信人员名单,一段时间内不得乘坐高铁动车组。情节严重者拉入铁路“黑名单”,承担民事赔偿或刑事责任。尽管如此,还总有人“以身试法”。强扒列车门,在钢轨上摆放硬物,甚至用石头砸高铁……“动车逼停”的事件屡屡发生。
乘客在高铁上抽烟的事件已发生多次,大大小小的新闻报道不断,但仍然有人怀抱侥幸心理放手一抽,还是因为处罚力度没有到位,没能打到痛点。金额不断上升,禁程时间越来越长都不能有效避免高铁吸烟现象的再次发生。参照之前的霸座事件,在网络上曝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同类事件发生。说明一定程度的曝光也可以提供警示作用,但对于曝光的度需要很好的掌控,既起到警示作用,又要避免一些“副作用”的发生。
小部分旅客的我行我素,对各种规则置若罔闻,装作一个“不知者”,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服从铁路部门的管理。笔者认为,对于这样的事件,铁路部门也可以利用好“无形”的手,破立并举、疏堵结合地解决问题。从提升旅客的思想意识着手,才能由点及面,将禁烟工作进行下去。例如,在候车室放映相关禁烟的短漫画、短视频,在网上购票时将验证信息更改为相关铁路常识的问答,在票面上显示乘车遵守事项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力推“高铁外交”,多次为中国高铁“代言”,更自主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复兴号”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有力竞争优势。我国已是世界公认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国,要确立大国的地位,需不断增强国民素质和大国意识等国家软实力。反之,国人也应有大国意识,需要不断提升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文/杨佳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