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全国2000多家门店却“困”于算法围城 上市或是便利蜂唯一出路?
发表于2021-07-02 22:02:12

  原标题:坐拥全国2000多家门店却“困”于算法围城 上市或是便利蜂唯一出路?

  成立仅4年、坐拥全国2000多家门店的便利蜂再上风口浪尖!6月23日,有媒体爆料称便利蜂正筹备上市,意外的是消息一出,便利蜂立即辟谣,如此反常的举动,更引发了吃瓜网友的强烈好奇,便利蜂胡芦里究竟卖得什么药?不愿提及上市的真相是什么?

  01,拒谈上市内幕!

  便利店是中国发展形势最迅猛的零售业态,因贴近老百姓生活,而一度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万亿级市场,也因此,在该赛道涌入了一批实力玩家。不过在当下成百上千个便利店品牌中,我们真正能叫上名的,也就是前十名中的那几个,纵观近年各类权威榜单,便利蜂无论哪个维度,都排不进前十,在品牌知名度上,便利蜂距离日本三巨头还差得远。

​  2020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排名

​  2020~2021年便利店十大品牌排行榜,由买购网统计。

​  除了品牌影响力不足之外,便利蜂何时能真正盈利也是一个谜。2021年4月,罗森宣布其中国区业务在2020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此时距罗森入华已达25年之久。全家的首次盈利尽管出现在2013年,但也仅局限于上海区域,7-11也仅在北京区域实现了盈利。值得一提的是,全家和7-11入华也有17年历史了。那凭什么才4年历史的便利蜂,最新已放出消息称全国2000家便利蜂门店已实现前端整体盈利?

​  原因先按不表,我们来看另一条消息,2020年底,便利蜂供应商大会上,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豪言2021年就开启“高速扩张模式”。2021年的便利蜂门店数量将突破4000家,2023年便利蜂门店数将达到1万家,以平均年增3000家的惊人速度,跻身中国便利店行业的前五名。

​  名不见经传的便利店品牌突然信心满满官宣前端全面盈利,还提出了年增3000家店,剣指行业前五的目标。一系列“反常”操作,更加剧了人们对其辟谣上市报道的动机怀疑。

​  我们结合便利蜂自2017年来的几轮融资记录来看,一共三轮,总金额逾15亿美金(C轮虽未透露具体金额,但是已经有媒体爆料在7亿规模左右),由是引出了一个合理怀疑,便利蜂之所以不想让公众明确知道其正筹备上市,或是基于塑造盈利真实性的考量,便利蜂真的不缺钱,没必要急吼吼上市融资。

​  但便利蜂真不缺钱吗?便利蜂当前的2000多家门店都是直营模式,直营模式虽然对上游的议价能力及自有供应链的效率要求更高,但也给公司的管理成本与盈利能力带来更大考验,背后需要雄厚的资本支撑。加上疯狂的扩张,都需要持续烧钱。

​  而另一层考量,则是远离风暴中心,一旦官宣IPO筹备,那势必会有资方媒体与相关监管机构等无数双眼晴盯着便利蜂,会干扰到便利蜂的扩张节奏还会引必不必要的监管与舆情危机。

​  02,蒙眼狂奔“后遗症”!

​  短短4年,开了2000多家门店,扩张速度秒杀了罗森全家和7-11,便利蜂在一路蒙眼狂奔的过程中,也导致了一些问题。

​  服务质量/食品安全危机

​  仅黑猫单平台,有关便利蜂的投诉已达300多条,其中不乏服务水平与食品安全方面的投诉,有顾客表示吃过便利蜂的过期食品闹肚子,还有顾客表示吃了便利蜂的黑椒牛枊饭后食物中毒,然后花了500多医药费还误了工,但便利蜂到今天都没有赔付相关费用……

​  涉强制裁员风波

​  此外,便利蜂还因多次涉裁员风波而被一些网友认为是“无良企业”,当然2017年早期初创时的闭店与裁员我们暂且不谈,初创阶段每个公司都会经历策略调整很正常,但2018年的大规模撤站裁员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  “3月14日下午,据便利蜂内部员工爆料,便利蜂在某个城市员工内部群下发通知,除现有的8个智能货柜试点城市及3个欲铺城市之外,剩余38个已铺设简易货架的城市将全部撤站。此次撤站,1000—2000名在职员工会因此失业(按照1个城市30位销售,若干物流配送人员计算)。同时,按照1个城市铺设1000货架计算,还会造成40000个点位流失。谈及员工失业补偿政策,爆料人透露便利蜂或将按照1.5倍月薪加以补偿。”—中国商报

​  便利峰方面表示,“我们确实在用智能货柜替换无人货架,等货柜产能上去,很多城市还是会铺过去的,只是时间多久我们也说不好,暂时的终止合作不代表未来不会再合作”。似乎委婉坐实了裁员撤站传言。当然,此次裁员可以算做技术性调整,也确实事出有因。

​  可2019年便利蜂涉及的“花式裁员”风浪,再一次亮瞎了网友的双眼。

​  据新浪新闻和脉脉等多平台爆料,便利蜂还会不定期按排员工参加数学考试,对此,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爆料图中的CC即指庄辰超)表示,淘汰的是绩效不达标的应届生,没有违规,另外,对于总部办公室3级及以下员工,将会在入职、转正和每一次绩效考核的同时,对相关岗位员进行数学和逻辑能力测试。

​  便利蜂考题曝光

​  “便利店业务每一天都需要大量的基于数学逻辑评估的小决策。数学逻辑好,绩效不一定超越预期,数学逻辑不好,绩效很难达预期”庄辰超表示。

​  企业通过绩效考核决定员工去留确实合理,但是在晚上下班的时间段安段考试,确实不合理,并且题目难度的设计过高,据便利蜂人力资源部内部邮件显示“题目难度为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标准,其中数学的要求等同于高中代数部分要求”,不禁要问,你是招基层员工还是招公务员?

​  还有邮件中明示“对能力尚未达到要求的员工进行辅导与补测,保证每一位在职的员工,必须达到岗位胜任的要求,方可在该岗位工作”。这不就等于,如果有员工补测仍不合格,则不符合录用标准吗?那你这数学考试终归还是等同于对员工工作能力的考察啊?

​  从创始人到HR,都对员工的数学能力斤斤计较,可有想过,一个便利店的店员真的需要行测通过才能胜任?也正因此,“变相裁员”的争议持续了好一阵子。

​  (补充:创始人庄辰超曾因数学成绩极其优秀,屡获大奖被保送至北大,也难怪便利蜂自上而下都对数学“爱鸟及乌”,还好庄老板不是语文第一,不然这些员工不得每周都要写一篇命题作文?)

​  顾客维权遇阻事件

​  2021年6月18日,有上海的网友表示,自己在便利蜂中港汇大厦店遭遇到恶心一幕,自己带的杯子点的饮料被陌生男子偷喝,正要拍照存证却被便利蜂员工阻止,最后客服回应最多只会重做一杯+赔偿15元优惠券。

​  由当事人提供的图片

​  这种处理方式让该名网友无法接受,她表示会继续投诉维权。

​  食品安全隐患、各类服务投诉、“变相裁员”风波、维权难等这些问题,或许不是便利蜂的专利,但是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在年开3000家的高速扩张中,势必将进一步恶化,一旦便利蜂顺利IPO后,这些事件中任一起,都将如蝴蝶效应般或引起股市的大震荡。

​  而这些问题的发生,也或多或少暴露出,便利蜂高速发展过程中,失衡的管理水平与偏颇的价值取向。庄辰超是数学的忠诚信徒,但他可能高估了,算法的作用。

​  03,如何突破算法围城?

​  一出道即顶着中国版“7-11”帽子的便利蜂,在经营模式上跟7-11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便利蜂跟7-11一样都极度热衷于鲜食与自有品牌的销售。甚至便利蜂的初创团队成员,很多都是直接挖自日系三巨头。当然,作为便利蜂的创始人的,长期以来,却一直想甩掉7-11“模仿者”的帽子,于是,我们在便利蜂,看到了另一种凌驾于员工之上的算法系统。

​  当前便利蜂旗下的另两家公司虫极和运鼎分别负责店铺的ERP系统和APP的开发,ERP涵盖了门店选址、进货以及上架的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商品管理、情报系统和产供销体系,APP端直达客户,客户可以通过APP实现线上点单或线下结账等系列功能。

​  始于算法的便利蜂,曾有过无人货架惨败的“打脸”经历:

​  便利蜂于2017年11月启动无人货架业备,2017年年末更是宣布已在全国范围内完成5万个货架投放,然而快速扩张仅3个月后,便利蜂的无人货柜业务就陷入了“停滞期”,仅用智能货柜替换了部分无人简易货架,并大量撤出此前砸钱占领的无人货架点位。2018年3月的那起裁员风波便缘于此。

​  但,显然,算法不是 的,在全速扩张的当下,同样受到了算法的桎梏:

​  便利蜂当前的门店覆盖区域,还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写字楼与主打商圈,服务于白领群体为主,这些群体平均素质相对较高,信息化程度也高,用户对自助结账并不排斥。不过对于社区店来讲,便利蜂的无人结账可能第一步就把老人和小孩挡在了外面,这或许也解释了,社区覆盖上,便利蜂还远与7-11等直接竞争的一个原因。

​  如何能以统一的标准在更大的市场空间里高速扩张,并不是当前便利蜂的算法系统所能解决的事,这些策略与执行和管理,都需要靠人员来弹性实现。当然,是不足,也是转机,长期来看,如果便利蜂扩大了自适应性,那么就能跳出算法的第一层束缚

​  此外,便利蜂目前的集团战略已然锁定到二三线城市,低线城市里如何保持同一线城市同样的标准化并合理控制成本(比如引导与监督结账付出的人力成本),也是当下的便利蜂算法系统无能为力的地方,这一块难题,仍然需要便利蜂的人力来调研实践反馈优化执行……路漫漫非三两日之功。结合到当前便利店行业高度集中化的上海、深圳和广州的渗透难等现实问题,便利蜂的“万店宏愿”,恐怕更多需要从下沉市场来填补增量空间。

​  你知道便利蜂最赚钱的品类是什么吗?是早点和午饭,然后再到饮料,最后是各种琳琅满目的零食,那为什么早午饭最赚钱?其实真相一点不复杂,包子烧卖烤肠玉米快餐盒饭等,但凡是半成品化的,毛利率最低也有50%,鲜食与牛奶乳饮等日配商品甚至占到毛利的60%。最高甚至能到70%,加上便利店的高坪效比和高翻台率及相对低的租金与人工成本,毛利高的产品最终都转化成可观的利润,至于便利店的其它丰富品类,不是说没用或卖不出去,它们更重要的作用是引流的。

  而当前,便利蜂的鲜食与自有品类的营销占比基本与罗林全家和7-11持平,也就是说,便昨蜂想要真正的盈利,需要寻找新的业绩增量空间,也即为,如何提高引流产品的最终销量转化?这也是当前的便利蜂算法宇宙无法解决的难题。

  后记:

  用4年时间开了2000家店的便利蜂,一定程度上也能算是行业黑马,而其3轮顺利融下15亿美金,也足见资本市场对其的看好,尽管当下,综合实力还远远达不到便利店第一梯队,尽管在狂奔中还暴路了系列问题,但便利蜂的未来发展,还是值得期待的。也许它能成为行业鲶鱼,搅动中国便利店的新格局?

投稿:lukejiwang@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