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如何成为新电商旗舰?(3)
发表于2018-07-04 18:19:25

  原标题:拼多多如何成为新电商旗舰?

  摘要:传统企业需要互联网的新零售赋能,而线上的电商企业,或许更需要黄铮提出的“新电商”为自己赋能。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18年下半年,无论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圈内企业,不得不承认,当下的电商企业已经步入了发展的瓶颈期。用波澜不惊形容当下的电商市场,倒十分贴切。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流量红利正在迅速消退,各大电商的获客成本一路上涨,不得不通过电商造节吸引眼球,上半年的618和下半年的双十一,以及林林总总名目繁多的电商节,成了每年电商企业的保留节目,也成了电商企业每隔半年的集中收割节日。

  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呈现马太效应,天猫和京东猫狗之争贯穿这两年电商发展, 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普遍,各大电商企业纷纷把目光瞄准大城市和高消费的年轻一族,而对三四线日益增长的电商需求视而不见。

  不得不承认,除了造节运动,电商圈许久看不到新的亮点。

  拼多多招股说明书: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6月底7月初,既是高考考生放榜的日子,也是四年一次世界杯即将揭晓答案的时刻。电商企业半年一次的财报成绩单还没有看到,倒是拼多多上周末刚刚公布的招股说明书,交上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沉寂的电商圈增加了不少生机。

  数据不会说谎,我们不妨列下招股说明中披露的数据。

  活跃用户数是互联网行业的硬指标。据招股书披露,拼多多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12个月中的年活跃用户达到2.95亿,而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12个月,年活跃用户为2.45亿,这意味着拼多多单季用户增长5000万,超过20%的活跃用户增长率,无疑成了招股书上的一大亮点。

  拼多多2017年4月份上线广告系统之后,新的营收模式带来了滚雪球效应,推动平台收入实现呈几何数增长。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3个月内,拼多多实现营收3700万人民币,2018年同期则增至13.85亿元人民币,增长37倍。 两位数增长已属不易,四位数的指数级的增长,无异于平静的电商圈投下的重磅炸弹。

  另一个看点是拼多多的效率。

  根据招股说明书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31日,拼多多全年平台手机平台总下单数为43亿单,GMV为1,412亿元,年活跃买家数为2.45亿。这里科普下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是一段时间内成交总额,是衡量电子商务企业一项重要的指标。

  2017年底,拼多多公司共有1159名员工,据此计算,拼多多员工人均支撑370万个订单和1.2亿GMV,人均服务20万消费者。不妨类比下线下企业,假设一个超市员工每天工作20小时,一年工作300天,每十分钟接待一个顾客,如此勤奋也只能处理3.6万个,不及拼多多的五分之一。

  一千名员工,和BAT动辄上万的员工相比,似乎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但效率丝毫不打折扣”。

  拼多多=Costco+迪士尼

  回顾20年的中国电商历史,很多人发现国内电商企业大多能找到美国的对标企业。比如,早年的淘宝、易趣对标的是美国的eBay,而当下京东和天猫,更像是亚马逊的在中国的翻版。

  拼多多曾被人们形容为中国电商行业的Facebook,但用社交属性定义一家电商,只能说,太流于表面太过狭隘,它不能代表拼多多的全部业务模式与企业基因。

  过去两年,电子商务领域最热的概念,毫无悬念地,应该是新零售——用互联网新技术为传统零售业赋能。但是,为什么不逆向思维下,互联网可以为为线下零售业赋能,谁来为线上的电子商务赋能?

  拼多多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到的“Costco”和“迪士尼”两家企业,是线下企业的不老松,他们的用户即便面临亚马逊电商企业,依然保持很高的忠诚度,在互联网大潮之下风头依然不减,他们甚至成为国内企业,诸如小米、爱奇艺的奋斗目标。

投稿:lukejiwang@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