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赛分科技将于1月11日登上科创板 年营收1.5亿元拟募资8亿元
自2022年12月30日正式向上交所递交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后,足足经历了1年零12天的等待后,近日,苏州赛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赛分科技”)终于迎来了IPO闯关的关键时间窗口。在即将于1月11日召开的上交所上市委2024年第1次审议会议上,赛分科技获得了上会审议的机会,其将作为当日唯一一家首发项目,接受上市委对其是否符合科创板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表决。
作为一家主要从事药物分析检测和分离纯化的液相色谱材料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赛分科技成立于2009年3月16日,公司核心产品为应用于生物大分子药物及小分子化学药物分析检测和分离纯化的色谱柱和层析介质,贯穿药物开发生产的全过程,应用于药物研发、IND申报、临床试验、申请上市、商业化生产等多个环节。
据赛分科技招股书显示,此次在科创板上市,赛分科技计划募资8亿元。其中,3.34亿元用于20万升/年生物医药分离纯化用辅料,1.95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2.7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年营收1.55亿元
赛分科技(SepaxTechnologies,Inc.)于2002年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致力于开发和生产用于生物大分子等药物分离纯化的液相色谱材料和技术。
历经二十年在色谱层析领域的深耕,赛分科技发展成为一个集研发、生产和全球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公司主要产品为色谱层析介质、液相色谱柱,为全球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从药品研发、临床前(Pre-IND)到临床Ⅰ、Ⅱ、Ⅲ期、生产以及质控全周期全流程分析色谱和工业纯化解决方案,还通过RSF文件、DMF备案号等,为客户IND、BLA和NDA提供必要的填料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法规支持资料,协助客户进行全球范围的药物申报工作。公司自主开发拥有专利的MabPurix A/P系列蛋白A亲和层析填料已于2022年2月10日通过美国FDA DMF备案,是中国第一家通过FDA DMF备案的国产色谱填料供应商。
赛分科技2009年实施中国发展战略,成立苏州赛分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扎根于苏州工业园区。2018年2月建成二万六千平方米的总部大楼。
赛分科技面向全球开展业务,在美国设立了子公司,主要面向境外市场。报告期内,公司在境外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55.16%、48.63%、35.20%和42.19%。
招股书显示,赛分科技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7373万元、9767万元、1.55亿元;净利分别为-1064.8万元、938.57万元、2162万元;扣非后净利分别为-964万元、646.8万元、2001.7万元。赛分科技2022年上半年营收为7493.6万元,净利为977万元,扣非后净利为492万元。未来随着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营销力度,短期内可能也会对公司盈利规模产生一定负向影响。若公司产品研发和客户拓展的进度低于预期,公司盈利规模可能出现波动。
需在新品研发上更下功夫
色谱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客户的需求多样,下游医药行业新领域的拓展持续催动色谱行业的技术突破及更新进步,如果赛分科技未来不能持续跟踪生物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进行前瞻性研发,满足下游市场对色谱介质的产品性能、质量和多样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可能会影响公司市场地位和未来收益的实现,将会对公司的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赛分科技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86%、21.84%、15.18%、19.50%,研发投入占比较高,同时,赛分科技将利用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的1.95亿元资金投入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研发过程中,如果赛分科技因研发技术路线出现偏差、研发成本投入过高、研发进程缓慢而导致产品研发失败,或者研发成果未能受到市场认可,或者相关技术未能形成产品或未能实现产业化,将会导致公司大量的研发投入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进而对公司的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境外经营和原材料采购风险
赛分科技面向全球开展业务,在美国设立了子公司,主要面向境外市场。报告期内,公司在境外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55.16%、48.63%、35.20%和42.19%。
招股书称,赛分科技在境外开展业务和设立机构需要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如果境外业务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或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国际关系紧张、贸易制裁等无法预知的因素或其他不可抗力等情形,可能对公司境外业务的正常开展和持续发展带来潜在不利影响。
此外,报告期各期,赛分科技自境外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的金额分别为1,571.40万元、1,826.62万元、3,807.97万元和1,730.45万元,占原材料采购总额之比分别为85.42%、77.21%、76.03%和71.15%,占比较高。若我国与境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争端等各种情形下,供应商无法保障对公司原材料稳定供应且公司未能及时拓宽采购渠道以满足原材料需求,将对公司持续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