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估值8亿美元到破产,淘集集只用了16个月
淘集集从风光到寂灭的16个月,也是中国电商行业不断迭代和变化的16个月。新电商拼多多的加入,让鲶鱼效应重新回归到电商行业。大到社交拼团的产品模式,百亿补贴这样的市场策略,小到“多多果园”、“领现金、砍价”等玩法,拼多多的诸多新玩法都成为了各家电商不断琢磨模仿的目标。
早期的淘集集无疑有一定的先发优势。16个月前,利用“巨人转身慢”的竞争优势,淘集集率先提出了“学习拼多多”的打法,先后试水包括拼购、补贴用户等玩法。
投资人一度也为“学习拼多多”这一概念而买单。据说,投资人曾经排着队的找淘集集CEO张正平,而当时,淘集集对外融资提出的口号是,“已经错失了拼多多,不能再错失淘集集。”
但投资人却忘了,中国互联网的每个赛道上都只会出现一个赢家。就像拼多多不会成为下一个天猫,传统电商平台只走出一个阿里巴巴,而自营型电商也只出了一个京东。
淘集集的宿命早已注定。先模仿一家巨头而起家,但却始终没有独立的创新能力,终于在其他巨头入场之后,成为了第一个被淘汰的小玩家。
忽如一夜拼团来
2018年,拼多多突然崛起,行业的目光重新聚焦在了下沉市场、社交电商上。
让传统电商们首先意识到时代变化的,是拼多多的“拼团”模式。借助拼团而生的短时爆发性需求,拼多多实现了现象级的流量增长。此时,整个行业第一次意识到简单的一个“拼团”模式,可以彻底改变电商行业的流量增长模型。
此前,不管是阿里还是京东,都是标准的“货架模式”。消费者们在货架上选择商品,付钱走人。而一个简单的社交拼团设置,却无意间改变了商品分发的结构:用户们不仅是选择商品,还会为了省钱而主动分享商品。
潮水已经改变,但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淘集集跟进得并不算早,2018年8月才正式上线拼团模式。但早在淘集集模仿之前,阿里和京东早已先行。
2018年3月,阿里就推出了“淘宝特价版APP”,该APP定位为追求极致性价比人群的综合折扣平台,由于受微信掣肘,当时淘宝特价版没有加上拼团这一概念,不过,短短几个月后,淘宝就整合支付宝资源,在支付宝上线了拼团功能,提出了“拼团价比淘宝价格更低,甚至是再打5折”的口号。
同样是3月,另一家电商巨头京东也启动京东拼购节,推出了“京东拼购”,直接主打“拼团”购物。
2018年下半年,电商们直接出现了扎堆学拼多多的趋势。7月苏宁把旗下的“乐拼购”改为“苏宁拼购“,主推”8块8包邮“。10月,网易严选在APP中推出了”严选一起拼“的板块。连非电商行业的美团也凑起了热闹,上线了“好货拼团”的板块。
此时,当淘集集在8月仓促告别第一版的“唯品会”模式,转头主打“拼团”模式时,赛道上事实上已经挤满了主流玩家。
而淘集集此时的优势,是相比其他巨头更有转身的速度和决心。不仅是拼团,淘集集刚一上线,就几乎全盘“复制”了拼多多的产品,包括“一元集市”、“砍价免费拿”等玩法,几乎是亦步亦趋。
这也是淘集集最初获得资本青睐的重要原因。在大巨头还未来得及放下身段的时候,资本会认为,这一个赛道上还容得下另一个小巨头的存在。
到了2018年底,拼购模式几乎成为行业标配,而当时间进入2019年,世界又以淘集集难以想象的速度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