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新认识“电脑大王”王安的传奇人生
互联网时代,似乎每个人都已经离不开电脑和手机了,但电脑是怎么来的?究竟是谁发明的,也很难有人迅速做出准确的回答,现代人似乎更习惯遇到问题时,可以上“百度”去搜索呀。
最近看了“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录制的一段小视频,马先生说:“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电脑大王”王安了,如果你随机问一下,几乎是十有八九回答不上来的?”
对于马未都提出的这个问题,也让我有些吃惊,我除了知道王安是“电脑大王”之外,确实是对其一无所知,王安之名已经成为历史,也不如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那样如雷贯耳,尽管盖茨和乔布斯都是他晚辈的晚辈,那么,王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一起再去重新认识和了解曾经的“电脑大王”王安的传奇人生。
王安
王安(1920—1990)江苏昆山人,1920年2月7日出生于上海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亲是交通大学的毕业生,王安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度过的。
1926年,王安入读昆山县近民小学,其时王安的父亲在这所私立小学教授英语,由于当时这所小学不设一、二年级,年仅6岁的王安直接从三年级读起,凭借着自强不息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许多困难,他在学业上不但没有落后,而且还处在班级前列,让人刮目相看。
王安还在昆山县立中学完成了他的部分中学课程,对王安这样一个学习经历,让我感到有些亲切,因为我对昆山还是比较熟悉的,祖冲之、顾炎武、丁善德、费俊龙都是出自昆山的名人,而我每年都要去昆山若干次,而“8.27龙哥持刀砍人反被杀案件”的发生,又让昆山火了一把,为昆山知名度的提升而免费做了广告。
1933年,13岁的王安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这所学校的前身,是1865年创办的“龙门书院”,是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最早的地方官办新学,历史上曾多次更名,1910年曾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9年9月又更名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当时初中部设在尚文路,高中部设在陆家浜路,现今这所学校就是上海市上海中学。
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旧址
1936年,王安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本部电机工程系通讯专业,此时的王安只有16岁,还是一个少年大学生,以他这样一个年龄考入名校,也只能说明王安是一个绝顶聪慧的人了,由于其入学考试成绩在全班名列第一,他还被指定当了班长,而四年的班长经历,又让王安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1937年8月1日,铁道部交通大学被划入国民政府教育部管辖,并被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这也是上海市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但却比国立同济大学晚了10年。
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集结大量军队在上海地区决战,史称“淞沪会战”,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被迫迁至上海法租界内继续办学。
在战乱和动荡之中,王安失去了父母双亲和姐姐,在那样一个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每一个家庭都曾不得安宁,不是流离失所,就是家破人亡,甚至被日军屠杀。
1940年,王安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其时他刚满20岁,就被留校在电机工程系当了一名助教,能够被留校工作,足以说明王安的优秀,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人才匮乏。
青年王安
1941年夏,王安与他的学习通讯专业8个同学,被重庆中央无线电公司征用,其工作任务是为中国军队设计和制造发报机和收音机,身处上海孤岛的王安和他的同学,终于有机会利用所学专业为抗战出力了。
王安和他的同学从上海辗转抵达桂林,先后在桂林无线电厂、重庆资源委员会工作,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而刻苦努力工作,设计和生产战场急需的通讯设备。
1944年,国民政府兵工署制定了一个选派中国高级工程师去美国接受培训的计划,学习和掌握最先进的通讯技术,以满足国家抗战的需要,王安参加了遴选考试,并以第二名的成绩被选中赴美接受培训。
1945年,王安作为中国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被派赴美国深造,同年秋天,王安被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破例接收并攻读硕士研究生。
天赋异禀的王安在哈佛大学可谓是如鱼得水,第一学期成绩都是A+,学霸就是学霸,无论小学、中学和大学,也无论在国内和国外,王安的聪慧总是让人刮目相看,他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的所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