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车企们又开始讲新故事了!跨界造机器人 除了卖萌还能干啥?
新能源车企们又开始讲新故事了。
9月7日,小鹏汽车生态企业鹏行智能发布了可骑乘智能机器马。
根据官方介绍,该智能机器马配备了汽车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它可以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来识别环境和对象,构建地图,规划路径,具有自动跟随、自动避障等功能。
同时具备业内领先的“多模态交互”能力,融合了视觉、听觉与触觉交互,面部曲面显示屏可以传达丰富表情,有肢体语言,定位是一个“智慧交通工具”。
过去一个月内,马斯克和雷军也先后发布了自家的机器人产品。他们都不是机器人领域出身,却带着十足的信心跨界而来,让机器人市场顿生更多变数。新能源车企们的机器人、机器狗、机器马,到底靠不靠谱?
机器马 图片:小鹏
01、机器马,机器狗,其实都一样
小鹏在介绍里表示,机器马基于四足机器人架构设计,具备多维感知、敏捷稳定运动和智能情感交互能力。
在小鹏提出来之前,机器马确实非常少见,但说到四足机器人,大家可能就更熟悉一点。
国外的波士顿动力、国内的宇树科技为代表的公司都有类似的机器人产品,前段时间小米也发布了一款四足机器人。只是从体型和外观的角度出发的话,大家更习惯称之为机器狗。
波士顿动力机器狗
从原理来看,它们其实是在同样的机器人架构之上,套上不同的包装,其机器人产品本身和市面上其他的机器狗并没有本质区别。想拿来当宠物,那就当机器狗,想让小孩骑上去,那就加个脖子造成马的外形。
在今年的春晚上,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就“穿”了牛的外衣登上了舞台。合理推测,如果明年春晚还有四足机器人要上台,那肯定就是机器虎。
在机器马发布之后,20社咨询了国内一家机器人公司技术负责人,对方表示,从现有的信息来看,小鹏机器马在载重方面进行了优化。
国内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和云深处科技都曾发布过四足机器人产品。从数据上来说,不同规格的机器人自重和最大载重有所区别,一般面向消费级的机器狗载重能力都在20kg及以下。
目前动力仍是四足机器人的短板。在尺寸可控的条件下,关节动力单元作为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决定了载重能力的上限。因此,关节动力单元目前还是硬件层面的研发重点,为的就是功率密度更大(更有力)以及精准控制。
所以相比之下,小鹏发布的机器马毕竟要扛着一个人,虽然只是一个3-6岁小朋友,但承载能力应该更强。
不过除此之外,其他的参数、售价和发售日期也还未公布,目前还很难评价。
虽然小鹏官方在介绍中表示,机器马配备了汽车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可以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来识别环境和对象,具有自动跟随、自动避障等功能。
但很明显的是,机器马行进速度远低于马路上的汽车,低速行进状态下,机器马对驾驶系统的能力、可靠性要求也远低于汽车,毕竟还要照顾到成本限制。
至于最终的体验如何,现有的图片和视频还没有说服力,拉出来走一走才是最实际的。
毕竟,造出一个四足机器人这件事本身,并没有 的门槛。
不管是来自企业还是高校,国内外已经有非常多团队造出了四足机器人。在国内四足机器人的文章或视频下方,常见有网友评论“国外开源了,国内就自研成功”,嘲讽企业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拼凑之后,声称是自研的成果。
这种说法有一点道理,但也不全对。
比如8月10日,小米发布了一款机器狗“铁蛋”,重14公斤,能跑能跳甚至还会后空翻。雷军还是比较实在的,他在发布会上就说铁蛋是基于麻省理工学院(MIT)一个团队开发的 Mini Cheetah以及ROS 2的开源平台打造的。
铁蛋的一位工程师在知乎上表示,在发布会的十个月前,“铁蛋”都还只是一个构想,开始时一个电机都没有,团队也只有几个人。
一年之内就从研发跳到了可以售卖的阶段,从侧面反映出:要造出一台机器人并不算太难。
各种硬件可以在市面上买到,也能才拼出一台机器狗出来,在找来一些开源的算法,让机器狗走起来。
但硬件不好就决定了能力的上限,可能就是一只瘦弱无力的机器狗,跑不快、跳不高。算法不好的话,看起来也是智商不太高的样子。
不过造得出来是一回事,要真正造出人们在科幻作品中设想的机器人,则是一个更综合的挑战,甚至是一个技术积累不设上限的事业。
02、机器人走出实验室
诸如机械臂之类的工业机器人已经成熟应用了,它们的效率和精准性都高于人类,可以在工厂里安装汽车或者在商场里给你做一个甜筒。
至于四足机器人,先不说它能完成很多高难度动作,仅仅是平稳移动就是一个大学问。
一个明显的逻辑是,如果机器人只是在平坦路面活动,那直接用简单高效的轮子就好,腿足机器人的意义本来就是应对多样的地形条件。
四足机器人要在各种各样的地形上进行稳定行走,不只是走起路来更加自然,还要提升适应性,爬楼梯、在不平坦的路面走路,因此只要是有腿的机器人,除了要实现精准的控制,动作却不能像工业机器人那样“硬”。
目前四足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算法都还在快速迭代中,机器人公司只能在技术和成本的夹缝里探索实际应用空间。
比如宇树科技面向C端的产品Go1强调宠物机器人的属性,用于外出陪跑、散步等场景。根据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今年7月的一段采访,当时机器人的出货量已经接近千台。
宇树科技
根据公开信息,宇树科技研发的四足机器人,在官网/天猫的售价在16000人民币;南京蔚蓝科技的机器人阿尔法狗,已经研发到第五代,标价为16900人民币。两者都面向两大市场,家庭陪伴的C端综合服务场景,以及消防、巡检、军警等B端场景。
而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虽然走到哪都是明星,但作为首款商业化产品售价接近50万人民币,去年6月首次开售后的半年时间里,仅售出尴尬的300余台。
一位机器人行业从业者曾对20社表示,产量的提升对降低成本至关重要。近几年机器人交付量显著提升,随着产量提升和关键零部件设计优化,单个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在两年时间里最多可以降低7成以上。
在小米发布了售价9999元的“铁蛋”之后,机器人系统工程师任赜宇在知乎上提出了一种看法,目前国内四足机器人有开始价格战的迹象,导致应用和定位可能陷入到一个尴尬的闭环:除了“好玩”之外,找不到合适的应用落地。“好玩”对应的C端用户,要求把机器人产品的价格压低,从而决定了机械狗本身的硬件性能上限不高。有限的硬件能力最终又把产品的定位局限于仅仅“好玩”。
“而基于此,未来To C端的四足机器人更加考验的就是公司的供应链水平、整体的营销渠道以及金牛业务,而这可能更是像小米这样大厂的优势所在。”任赜宇表示。
小鹏即将进入的,就是这样一个市场。
03、车企为什么不约而同造机器人?
何小鹏在微博上写过:如果说智能汽车是智能智造的皇冠,那么智能机器人将是机器智能的皇冠。长远来看,更大的市场,也需要更大的投入。
何小鹏造机器人的逻辑是,“将原来在自动驾驶,智能语音,智能智造等方面的不同能力拓展到智能机器人领域。”
马斯克在不久前也说过类似的话,称特斯拉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在机器人领域也有一定通用性,“几乎拥有所有制造人型机器人所需的零件”。“有了完全自动驾驶(FSD)的计算机和 Dojo超算,以及所有识别世界的神经网络,机器就能理解如何在真实环境中导航,把这些迁移到人形机器人身上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
(由人扮演的)特斯拉机器人图说...
今年8月的特斯拉AI day上,马斯克展示了一个新的人形机器人,身高173厘米、体重57公斤,可以举起40斤的重物,能以约8公里/小时的速度移动,差不多相当于普通人两倍的行走速度。马斯克表示,推出这款机器人的目的,是希望代替人类完成重复性高、危险性高或者无聊的工作。
技术和产能外溢,造机器人的出发点是非常合理的。
有业内观点还认为,跨界机器人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包括人工智能、感知系统、交互系统、工程力学等,可以反哺现有产业,比如智能驾驶。
但在一些资深的机器人研发从业者看来,具有一些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与自动驾驶汽车之间的技术距离还是很大的。
Sarcos Robotics(一家有40年历史的机器人公司)董事长本·沃尔夫分析称,“你可以用算法对智能汽车编程,遵守道路规则,规定在特定情况下做什么,这是一组受约束的变量。但类人机器人需要感知的是数十亿个数据点,并需要实时响应这些数据点,为此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大量的功耗。”
波士顿动力研究机器人超过20年,背后的金主从美国军方到谷歌,一路换到如今的现代,目前为止,两足机器人产品Atlas还是只能在实验室里跑跑跳跳,时不时放出两个视频炫一下技,一直就没有应用层面的进展。“让机器人在人类的环境中自由行动……这是一个超级难的问题,我不知道马斯克为什么觉得自己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做到更好。”学术期刊IEEE Spectrum的资深编辑Evan Ackerman评论。
在本·沃尔夫看来,特斯拉还面临一个多年来困扰其他机器人公司的问题:机器人将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人类劳动力?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很大程度影响特斯拉、小鹏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侧重,以及商业路径。
小鹏的答案看上去更务实一些。何小鹏表示,第一个目标是做一个低速智能交通机器人,会用造智能汽车的模式来造智能机器人,用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完全重构整个技术体系,使之可以骑乘,可以说话,可以拿快递,且注重安全和品质。
小鹏的机器马,定位就是3-6岁儿童的陪伴机器人。切入家庭、陪伴场景,或者“玩具”领域,从目前来看,是四足机器人最容易落地的一个应用场景。这是跟少量已实现交付的机器人团队去做竞争,用能力范围内的技术产品,先去卡位市场受众。
明星公司进入这个赛道后,一方面他们要面临同样的挑战,漫长得近乎遥遥无期的研发测试;但另一方面,伴随着特斯拉、小鹏等面向全球的招聘,顶尖人才、资金正在涌入机器人行业,这无疑将提供巨大的推动力,让智能机器人从实验室到量产的拐点早一点到来。
虽然马斯克肯定甩不掉“画饼”的质疑,但也有分析师期待,特斯拉机器人里面的Dojo和AI能力,可以推着特斯拉走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未来。
通过机器人这个理想中的技术产品,把强大的算力、算法和AI能力运用到更广泛的技术领域,这层逻辑让人的期待程度,也不逊于机器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