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云计算进入下半场:头雁效应、“二八法则”和产业上云时代
发表于2021-06-15 22:44:11
摘要: 原标题:透视云计算进入下半场:头雁效应、二八法则和产业上云时代 裸金属、容器化、云原生、细分垂直产业上云在云计算的下半场,身位的衡量标准不

  原标题:透视云计算进入下半场:头雁效应、“二八法则”和产业上云时代 

  裸金属、容器化、云原生、细分垂直产业“上云”……在云计算的下半场,身位的衡量标准不再仅是横向的速度,更是纵向的深度。基于技术,基于产业。

  云计算进入下半场。

  明显的信号来自几家头部云厂商。近日,在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发布新策略“做深基础、做厚中台、做强生态、做好服务”;在此之前,腾讯云在“930变革”之后,宣布再一次进行架构调整,设立业务经营管理部和区域业务部,发力区域产业化;金山云持续发力医疗、金融、公共服务等企业云业务,并通过云原生等多重模型完善自身的云上布局。除此之外,华为云等厂商也是动作频频。

  而更吸睛的是字节跳动。据报道,字节跳动“火山引擎”部门将在今年9-10月正式发布包含计算、存储和网络的云计算 IaaS,外界称之为“字节云”。

  显然,在C端已然是存量红海的当下,属于B端的云上战争正在进入下半场——细分垂直的产业“云”时代。

  更具体来看,如果说在之前国内的云计算战场更多的焦点聚焦在互联网“本土”行业,即数字产业化,那么在如今更明确的动作之中透露出来的新趋势则是深入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即对互联网之外的产业进行云上“定义”。

  产业“云时代”与“二八法则”

  云计算的主旋律已悄然发展变化。

  数字化大趋势下,云上主线正在从互联网原住行业向细分产业扩散。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淘宝、美团等履约平台功能的逐渐完善,如电商、餐饮、出行等赛道已然呈现出云上集约化的模式,更多的云计算锚点被转移到新的行业,医疗、金融、公共服务、教育等正在成为“云上新贵”。

  可以理解为,产业“上云”时代已然来临。

  数据为证。根据Gartner统计,在2015-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渗透率逐年上升,由4.3%上升至13.2%,至2021年,全球云计算渗透率预计将上升至15.3%。

  这种“浸入产业”的信号已然被预先感知。从以上几家头部云厂商的动作不难看出“端倪”。如阿里云在今年大会上透露出来的“加码政务”信号,再如腾讯云基于企业微信在教育、农业等领域的接连发力,除此之外,金山云在医疗、金融、公共服务领域也恰在不断加码。

  从云上数字化,到产业“上云”,其中给云厂商带来的本质挑战是对产业的理解和全周期服务能力。就当下而言,几家云厂商都有自身足够的产业积淀,而这种基于技术产业积淀也恰在锚定着下半场的新卡位。

  或者可以说,在上半场固有的产业模型下,产业“云”时代愈发呈现出“二八法则”。

  对于“二八法则”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是前期铺规模,拿市场,进而构建规模壁垒,这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打法;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这种形成原因则是基于资金、战略、时间共同加码的“技术基座”。

  从字节跳动宣布进军云计算则是不难看出,当下的云计算赛道已然是巨头的“围猎场”。即在深入产业的云计算下半场,入场的门槛被无限拔高,头部云厂商的技术积淀正在构成宽广的竞争壁垒。

  这种壁垒也恰构成着云行业的“摩尔定律”,即随着对服务客户的数量和时间增加,头部云厂商前期投入巨大资源形成的技术产品能力、客户服务体系等正在多领域贯通,进而构建出更具效率的To B云服务链条。比如腾讯云,在930变革接近三年的如今,经过多个行业标杆的落地和打磨,其更多的技术To B策略已然被从“自研”的框架内抽离出来,由内而外推向市场,为不同行业客户提供多角度的数字化方案。

  几个更细颗粒度的注解有,腾讯前段时间发布的数据湖策略以及自身分布式数据库TDSQL的品牌整合和全面对外发布,再如腾讯基于自身计算与存储加速能力,对外发布多个云原生方案。

  再如金山云,其在今年年初发布了一整套包括云原生全景图、产品矩阵等在内的云原生布局,以此来更高效、更具弹性地进行行业布局。

  而在这之前,金山云更是早就推出了视频云产品生态以及面向金融领域的企业云等等。在细分垂直的解决方案上,能看到其在上半场就已经具备的容器化、分布式数据库、边缘计算以及上层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多重积淀。

  一个客观的总结是,在如今的产业云时代,头部云厂商已然通过上半场的技术布局具备了厚实的基础,基于这种底座,其在下半场的产业时代更有的放矢。

  一份来自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DC发布《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Q3)跟踪》报告显示,2020年Q3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达216.4亿元人民币,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作为互联网云服务商前三企业,其与中国电信、AWS一起,占据IaaS整体市场份额的71.6%。

  这也意味着市面上的其它laaS玩家可以分得的蛋糕不足30%。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就当下而言,产业“云”时代愈发呈现出“云原生”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基于弹性扩展的深层次云技术将更会放大市场的“二八法则”。

  或者可以说,在“工欲善其事”的云计算下半场比拼中,技术积淀已然成制胜的关键。谁能具备全周期的服务能力和更具适配性的云方案,谁就能更快人一步。

  阵营和“独立人”

  在“二八法则”之外,云计算赛道更在呈现出另一个趋势,即阵营与“中性”形态。

  就当下的头部玩家而言,阿里云等往往被认为是大集团中具备业务属性的云,而金山云、抑或分布在细分垂直赛道的云厂商等则更多的是中立云,其不具备与潜在客户竞争的业务属性,角色定位更等同于“云上伙伴”。

  这恰是当下云厂商的两种分化模式。

  以阿里云为例,作为国内头部的云厂商,其当下的主要策略是“云钉一体”,即以阿里云为基座,钉钉为底层。但早年间行业对当下的“云钉一体”策略有一个疑虑是:钉钉作为SaaS前排,会不会也下场做具体的业务功能。

  能够看到,近两年钉钉在不断重申立场“不做开发,把全部功能模块都交给伙伴”。尽管如此,但这种疑虑恰影射出企业对具备业务能力的云厂商的某些考量,即企业必须考虑云厂商在具体业务模型和云计算模型两者之间的收益选择。

  但相较而言,中立云其被选择的考量就会少很多。实际上,这也正是当下很多企业的选择,即中立云的“纯云”模式能够带来的仅仅是业务上“增量”。

  而反应到“被选择”的企业本身,则是对不少中立云而言,不论是在其云上的行业解决方案,还是从其公布的客户名单,能够明显感知到其服务边界足够大,服务客户也足够多元化。

  以金山云为例,根据其财报披露显示,其目前客户来自互联网、医疗、金融、公共服务等,其中不乏小米、哔哩哔哩、爱奇艺等互联网企业,以及国家级医疗机构、国有大行、省级政务云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模式也正在持续被市场看好。Bloomberg的数据显示,在金山云最新财报调整盈利预测后,市场分析师给予2021财年6倍PS估值。

  可以说,中立云的最大优势在于对不同云平台的兼容,即基于特定的技术属性,可以通过类似联邦学习的手段实现不同数据层面的汇总和分析、整理,这也恰是如今的多云时代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就当下的云时代而言,企业决策的制定自有不同的考量。但随着“大单时代”的来临,企业对于自身独立性和业务“100%掌控力”的需求正越发强烈。这也正是中立云被外界愈发看好的原因。

  下半场的新密钥

  在诸多问题背后,更需要被拿到台面上的一个问题是:云计算下半场,比拼的到底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产业理解。

  这种新的至高点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已经被接连验证。同样以头部云厂商为例子,如今年腾讯云基于CSIG的独立军模式,重新定义不同的行业部门,把销售和架构师放到一个团队,换句话说,腾讯想要实现的是“让一个FT像一家公司,打造更懂产业的团队”。

  再如金山云、华为云,如前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持续发力视频、医疗、金融、公共服务等,通过树立标杆的模式来打通一个行业,如每年在春晚背后的提供基于视频云的强力技术支撑。再如疫情期间,金山云在湖北赤壁打通了原有医疗体系中政府、医院和医保的壁垒。可以说,金山云的模式是通过拿下“主要矛盾”进而攻克一个产业,即一通百通。

  后者华为云也是如此,今年的频繁换帅也恰代表着华为云旨在通过云计算来重新建立第二发展曲线,在华为内部,“贴身服务”等更是被拿到台前,即以自身的硬件等优势,通过软件和服务层面的加持,进而拿下一个个产业“大单”。

  总体来看,如果把各家打法再进行浓缩,一个共同特征是“标杆化”模型。即先通过“大单”打标杆,再从中抽取出通用化能力适配产业以及置身其中的中小企业。实际上,这也恰是产业上云时代的最合理打法。即大型客户的标杆化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双向增益。一方面是扩大云计算能力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则是可以加速自身通用化模块能力的成型。

  但这种打法需要的是企业具备良好的云技术基座和战略布局。如阿里云、腾讯云早年依托自身内部海量业务已然构建出了足够强力的技术底层,并于后续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金山云则是在风口来临之前提前布局,押注赛道。

  技术与战略协同驱动,才能在具体产业升级的缺口处“切下”最大蛋糕,成功卡位云高地。

  从更大角度来看,如今的云计算已然不仅仅是“风口”二字能概括的,其更等同于国民基建的角色,是未来十年各行各业,乃至整个社会经历运转的有力支撑之一。在知乎上,一直有一个参与者众多的问题,即“你觉得最能影响未来的科技是什么?”底下点赞第一的回答是:云计算、5G。

  对这个长坡厚雪的赛道而言,很难预测未来会如何发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华为云等头部云厂商的协力共创下,中国云计算的下一个十年,值得期待。

投稿:lukejiwang@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0 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