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国基础研究将不断找准前沿方向 焕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基础研究是核心技术之根,原始创新之源。“北斗”在天,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已超3000亿元;“墨子号”成功发射,让我国量子信息产业实现全球“领跑”;大亚湾中微子项目成果,不仅实现光电倍增管的国产化,且领跑世界反应堆中微子研究……随着我国基础研究实力的大幅提升,各领域创新“高峰”迭起,我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持续升温。明天开始,45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几十位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奖、菲尔兹奖等奖项得主,将汇聚东海之滨滴水湖畔——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于29日在上海举行。在科学巨星们熠熠闪烁的万丈光芒中,我国基础研究将不断找准前沿方向,树立远大目标,焕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国际性“高峰”开始出现
从0到1,看上去只有小小的一步,以往却鲜有中国科学家在此间“立足”。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偏偏要迈这一小步。为此,他执着奋斗了30年。最终,他和团队共同创建了世界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只拥有一条染色体的酵母。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实验手段系统改造一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成功创建了这一奇妙的“人造生命”!
今年夏天,经过多年研究攻关,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高维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为发展高效量子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称其是“量子通信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在全球的量子通信竞赛中,中国起步不是最早,但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等众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实现“弯道超车”,在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送入太空后,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科学突破。
像这样的“世界首次”、“里程碑”,屡屡出现在近些年的中国科学发现中。 克隆猴、抑郁症、DNA机器人、G值、古人类……每年底公布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日益成为世界科学前沿的聚集地。2018年,一对健康可爱的克隆猴“中中”“华华”,更新了自1997年克隆羊“多莉”以来,世界多家实验室尝试体细胞克隆猴未能成功的“零记录”;一位纳米机器人奥妙又精巧,它能在血管内稳定工作并高效完成定点药物输运功能,就连美国The Scientist期刊都将中国科学家取得的这项成果,与同性繁殖、液体活检、人工智能一起,评选为2018年度世界四大技术进步。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聚焦一些基本科学问题中孕育着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紧建设。超强超短激光用户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平台陆续开工,上海光源二期大科学装置项目已经“收官”。一系列基础科研和布局瞄准了量子科学、宇宙演化、脑科学、生命起源等重大领域寻求原创突破,开辟新前沿新方向。